节后棉花价格一度持续上涨,纱线报价也跟随上涨了500-1000元/吨,但下游接受度不高,纱线在涨价后实际成交量很少。近日国内棉花期货下行,纱厂由于原料成本普遍较高,难以跟随马上下调纱价,导致下游观望情绪浓厚。
需求边际向好,棉花供需关系改善 春节后终端纺织品服装环节进入集中接单阶段,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出国参展接单。
2月上旬,苏美达旗下纺织公司与亚马逊新签订纺织品合作协议,订单金额超千万美元,合作项目涵盖家纺产品多个品类,宜家、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订单也陆续下达。由于从终端到纱线订单变化仍需半个月左右时间,因此纱线订单尚未出现放量表现。
据相关机构调研,截至2月10日当周,山东部分棉纺企业棉纱订单天数4.2天,与春节前最后一周持平;棉纱库存天数32天,较节前下降1天;棉花库存可用35天,较节前增加2天。春节后纺织服装产业链启动节奏不一致,而“金三银四”市场预期乐观,棉纺企业开工领先,棉纱库存略有累库;郑棉主力回调至14000-14500元/吨,棉纺企业积极点价采购,棉花库存增加。
美棉价格受累于美元走高。美棉受近期下游海外订单普遍表现不佳影响,有所回落,挤出前期的预期泡沫。昨晚USDA美棉出口报告显示,截至2月9日止当周,2022/23年度美棉出口销售净增21.69万包,较上一周下降18%,较前四周均值增加1%,全球消费温和回暖。基本面来看,供应端,2月USDA供需报告调降全球棉花产量消费及期末库存,调增美棉期末库存,报告整体影响不大。
需求端,12月我国服装内需延续同比下行,节后国内订单新增平平,弱现实难以支撑价格,乐观预期有所消退。整体来看,金三银四将近,1月份棉纺行业PMI回归到上行通道,国内消费仍可期。短期棉花期货价格向下调整,市场以观望为主。2月17日,郑棉05合约跌160元,收于14170元/吨,市场在等待“金三银四”订单落地,建议关注14000元/吨附近郑棉市场表现。
开机率保持高位,纺企等待“春暖花开” 据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部分棉纺企业反馈,随着郑棉CF2305合约跌回14000-14500元/吨区间盘整,节后新增订单不及预期,棉花采购以基差点价、刚性需求为主,并不轻易“挂单”;大部分棉花贸易商、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也及时调整报价方式,基差点价、竞价等明显增多,一口价大幅减少。
从调查来看,虽然接单形势景气度有所减弱,但棉纺织企业开机率普遍处于偏高位置,江苏、安徽等地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开机率维持在90%以上,一方面仍有一定量的春节前订单赶工(节后中长线出口订单仍偏少),企业对即将到来的棉纺织业“金三银四”充满期待;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出现销售放缓、逐渐累库的现象,但棉纱库存水平整体仍处于“警戒线”以下,流动资金相对充裕。
苏州、常州等地纺企表示,近几日随着郑棉主力合约下破14500元/吨,江浙沿海地区织布企业、贸易商对常规棉纱的询价不断增多,实单或仍需要反复试探、观望才能落地,整个终端市场虽然仍有些“倒春寒”,但预计“春江水暖”已不远。而一些布厂、面料及服装企业也表示,近半个月来客户打样增多,主要是床上用品、家纺用品及夏秋季牛仔、T恤、夹克等等,从时间上来推算,订单或在3/4月份下达给棉纺厂。
纺企内销竞争压力倍增 2020-2022年居民端、企业端和政府端三个消费主体的负债加深,现金流收紧,居民消费恢复仍需要一定时间。春节以来旅游、航空、住宿、餐饮、文娱、影视等产业迎来明显的需求反弹,预计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力度也有望边际向好,但恢复至2020年之前水平仍需时日。预计随着“金三银四”旺季内需逐渐发力,中国纺织品服装需求有望增加,并将带动产业链进入需求驱动型上涨阶段。下半年随着新棉集中上市,减产预期逐渐兑现,叠加“金九银十”旺季支撑,棉花产业链供需关系将持续改善,新一轮“慢牛”行情或将开启。
展望2023年,虽然疫情影响基本告一段落,但纺企仍面临多重困难。
一是招工难,企业招工压力仍然较大,工人严重青黄不接,不得不进行自动化设备升级和更新,减少用工压力。
二是疆棉禁令及消费不景气导致需求好转预期难以落地。疆棉禁令限制下,很多出口企业也在转内销,使得内销的竞争压力倍增。
三是纺企产能仍处过剩格局,各项成本均不断提升。近几年电费逐渐上升,使得纺纱加工成本不断增加,人力成本也在持续增加,严重挤压企业利润。
去年国内新增棉纺产能仍达数百万锭,产能过剩格局仍在持续,2023或将成为纺织厂的“洗牌年”。
来源:老王漫谈
加入社群
#新材料 #新技术 #新价值
扫码加入【功能性纺织品技术交流群】
共创 共建 共享 共赢@印染在线